搴帷拜母河
梁去,
白发愁看
泪眼枯。
惨惨柴门
风雪夜,
此时有子
不如无。
译文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注释
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河梁:桥,替代送别地。
枯(kū):干涸。
惨惨:幽暗无光。
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
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
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
旧时知识分子
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
学或投
向官府求职)这种告
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
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
生活所迫又不
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
无奈情景,暗示了
作者极为痛
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
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
别老母外出的
时候,
作者没有直抒胸臆,
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
情感,而是
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
苍苍,愁容满面,凄切
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
一切伤心,都
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
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
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
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
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
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
词儿,极
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
一个不能掌握自己
命运的
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
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
描述,如“
全家都在
秋风里,九月
衣裳未剪裁”,
如果说那还只
是一种对贫愁的
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
此地,
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
除了“惨惨”还有
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
感慨。这种
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
之情,而变成了对
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
无助老者的深切
同情,对
天下不孝子
女的严厉谴责,
这是由个
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
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
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创作背景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
抑或是抑塞
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
使人回肠
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
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
一种清
新迥拔之气,凌然
纸上。其三是音调极
佳,作者诗音调和
内容紧密配合,
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 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
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
不舍之情以及一种
无奈的
情怀作者。
黄景仁(1749~1783),
清代诗人。字汉镛,
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
江苏省常州市)人。四
岁而孤,家境清贫,
少年时即负诗
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
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
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
李白,所作
多抒发穷愁不遇、
寂寞凄怆之
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
当轩全集》。
-- 展开阅读全文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