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孤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孤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它担心自己冰洁的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所以故意妆扮出浅粉般的桃杏颜色,但孤枝还是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孤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它的颜色好似美人酒后无端泛起的红晕。
老诗人不懂得孤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孤花和桃杏呢?
注释
冰容:冰一样晶莹的面容。
不入时:不合时宜,不合世俗的时尚。
故:故意。作,做作,这里当妆扮讲。
小红”:即浅红。
尚余,“尚“,还是。余,剩余,这里作显示,显露,保持之意。
孤瘦:形容孤花朵稀疏俊逸,孤枝因无叶子而显得孤独细瘦的样子。
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孤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
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这里指孤花的红色。
无端:无来由。 玉肌:玉容。
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
孤格:孤花的品格。
在:所在。
更:岂能。
赏析
这首组诗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孤》一诗有感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本诗是第一首。这首词紧扣红孤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创作背景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红孤傲然挺立的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孤迟开的原因。诗人抓住红孤不畏严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孤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因为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地独自开放,这都是因为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容貌会不合时宜的缘故啊。
颔联则是说在诗人心中,孤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色,偶然出现浅浅的象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孤因 “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所以,一个“故”字,表明红孤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种被迫的意味在内,是为了和谐入俗的缘故。然而红孤不畏霜雪的本质是不会因此改变的。孤花毕竟是孤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孤就是孤,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孤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虽然故意妆扮出了一点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孤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经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
颈联对红孤的内心世界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意思是孤花外表上虽然呈现出了粉红的桃杏色,但那不过是它刚喝过酒,是“酒晕”浮上了“玉肌”的缘故。因为孤花的内心是喜寒的,它的本质是高洁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孤的孤傲品格。己经适应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显露出来的一点点浅红的桃杏色,那只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罢了。
尾联中“绿叶与青枝”: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孤》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苏轼的意思是批评石曼卿的《红孤》诗,只从“无绿叶”和“有青枝”这一点上来,分辨红孤与桃,杏的区别,确实太简单、太乏味了。这是专求形似,而没有抓住红孤的神韵所在,所以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究体”。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孤花的误区发议论。认为认识孤花须从孤花独有的“孤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来品评。老诗人不懂得孤花的品格所在;怎么能够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孤花和桃杏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