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淡
清虚即是家,
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
自得,有意
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
文锦落,砌横
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
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
可涯。
译文
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何须占据胜水名山。
无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结交人倒疏远。
风吹繁花飘如织锦,阶前流水清似弹琴。
我愿如此直至永远,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注释
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
赊:远。
修道的
方法有种种不
同,
入道的门径亦有种种,然
其终归目的都
是一个,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
不知有何区别,《维摩诘经》所谓“心净国土净”,《坛经》所谓“直心是道场”。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
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
水中修。
诗人贯休以为,在在
处处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
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而写成这首小
诗。他的随意,也
就是无心,而无心即为得道。所谓无心,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
全部丢掉,还以一个
人的本来面貌,这才是得道的
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
与人的区别,
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
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
花落却织成了
最美丽的图
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
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
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
生活,便是最为
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
什么值得追求呢。贯休该诗以说理及
写景相结合,表现了野居生活
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
江兰溪市游埠镇仰
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
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
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
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
云:“一瓶一钵垂垂
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
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
作。
-- 展开阅读全文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